修行,就是要凝集我们的心力。当能观与觉照的作用比较敏锐了,我们就可以起观想,以法不断地熏习自己的心。但这类的观想还是以理为主,如果继续观下去,就能够观到法的核心;核心即是无常、无我。若你能够证入无我,就是开悟了,也即是了生死、断烦恼了。如果一个人能够达到这种程度,在整个观想的过程中,他的理路会是很清晰的。

当你对佛法有了比较深入的领悟,就能将所学、所思维的东西整理出来。因为你在深入思维的时候,很多不通达的理论,会慢慢地通达;许多你连贯不起来的理论,会慢慢地贯通,即所谓融会贯通。 

在修习止观的过程中,当能观的作用比较敏锐时,你可以从思维中去领会一些深细的道理。比如《心经》中有些经文,你以前不太能连贯,现在思维时,就可以将它们连贯起来,对它的理解更为透彻。 

不过,有些禅师却是不讲理论的。你要他们讲道理,可能几句话就解决了。为什么呢?因为他们是不用理论来思考的。但是,你也不要以为这些禅师都只是用一个公案在参,不是的,他们的修行还是有一个中心点,即所谓一切众生,皆有佛性。这是本性清净的观念,他们时时刻刻都依着这个中心点在修行。 

他们认为对你说太多理论,你的心思容易分散,所以尽量舍掉理论这部分,而直接切入中心点。如果心思能够凝集,先有止的工夫,能观的作用就会比较敏锐。这时不管你是参话头或是用什么方法,都能够很快地用上去。不过,也有一些禅师在开悟之后,仍用一套完整的理论来指导学生。但是,不管我们对理论有多么地精通,要真正做到在教导学生时,能够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一定要对禅有所体验。我们可以看到,几乎每一位开宗立派的祖师都是禅师,他们一定对禅都有所领会。 

很多学者的书看了之后,我们可能觉得好像对修行的作用不大,没有什么力量。但是一些修行很深入、有所体会的祖师写出来的作品,我们就觉得很有思想、很有深度,像智者大师的著作就可以让人得到大助益。我们看了这些著作,再用他们的方法去思考与理解佛法,会感觉到能够把佛法应用到修行或生活上,它就是有一股力量。这是因为这些著作,都是禅师们在修行的过程中亲身体验、领悟的法宝啊!

 

——选自《心的锻炼》(继程法师/著 让经过锻炼的心随缘起妙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