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的對治就是靜下來,把五根的一部份先收攝,或是讓它暫時跟外境隔絕,比如打坐的時候把眼睛閉起來,就隔絕了五根裡對外作用最多的眼根。我們到一個比較安靜的地方,耳根接觸到的噪音就減少了,那時候鼻根和舌根也沒有明顯的作用,身根会变得比較敏銳。当眼根、耳根對外的攀緣少了以後,心的一部分作用就會比較往內。第一個先觸到身根,再深一層就會触到我們的意識、意根裡面,这就是為什麼打坐時我們身體会比較敏感。平時身體不舒服,我們不太覺察,如果有覺察的話也會順著慣性調节一下就混過去了。比如姿勢不舒服,調一下会舒服一點,幾分鐘後又不舒服,再調一下,就这样我们不断地逃避不适感,因此身根對這個不舒服的觸覺并不是那麼明顯。而靜坐時,我們對身根的觸覺就变得比較敏銳,身体任何部位的不适感都能觉察,可偏偏禅修静坐时不让我们動,因此我们无法逃避身根的觸覺。这就是为什么打坐的人一静下來就会發現身體不聽話。其實我們的身體一向都不聽話,只是我们平时很难意识到。禅修就是帮助我們面對身根顯現出來的觸覺,无论是舒服还是不舒服的,都要面對,所以就需要我們的心能很清楚、很敏銳地覺察,也就是“照”,同時又不被它干擾, 也就是 “定” 或者说是 “默”。我們一開始打坐就用這個方法。

当外緣被隔绝的時候,从身根再往內,就能看到我們意根、意識的作用。我们会发现意識裡面的妄念特別多。如何做到不跟著妄念走呢? 首先要让心保持清明的状态,当你无论是陷入身体的昏沉还是心理的昏昧时,你坐再久都沒有用,因為当心沒有”慧”的功能,"照”的作用就完全被覆蓋了。修禅就是要用方法让心的”照”和”默”的功能显现。把它分成兩個功能来说明,是因為我們目前的状态还无法达到定慧一体,所以需要借用修禅這個靜態方法来對治不安定和不清明。当我们使用方法後,身心慢慢安定了,面對身體的各種觉受,无论舒服还是不舒服,心都只是清明地照見,不會因為舒服就執著沉溺,不舒服就执意摆脱。

我們平时生活中心常常处于不清明、不安定的状态,所以覺照的作用很难显现。通常經過一段時間用功练习,就会發現我们的心比較容易凝聚并能清楚覺照了,即使回到現實生活,这种覺察的作用应该还会在。如果你發現打坐的時候,身心能达到清明安定,可一回到現實生活,就又处于昏昧動亂的狀態,那说明你可能在禅修時方法用得不太得力。大部分用功的人能在现实生活中保持某種程度的安定跟覺照,只是這個作用能夠維持多久,取决于我們本身的用功程度及是否懂得利用一些善巧方法来幫助我們保持這种安定和覺照,能够清楚地覺察到無常、無我,自如地面对生活中的各种問題,心不会轻易被外境绑住。

我們常提醒大家,所有功夫必須要能夠带回到現實生活裡面去用,要用靜態的功夫來保持心的清明和安定,所以每天最好有固定的時間打坐。可是我们有很多時間是處在動態中,所以也需要找到一个動態的方法来幫助我們。其实,按佛法禪法所講,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个起心動念或是搬柴運水都是禪,也就是說,当我们行住坐臥时,身心都能保持某種程度的安定和覺照,这就是我們動態中用功的方法。当我們的五根接觸外境時,能不能保持清明,能不能在清明的狀態裡不被外境干擾? 我們發現,有一些能吸引我们关注的外境可以起到帮助的作用。比如說我们的眼根,眼睛看那麼多東西,總会有一些比较吸引我们。傳統的禪法對這些愉悦我們眼、耳、鼻、舌、身五根的外境是要隔绝的,因為它们很容易變成是我們追逐的對象,叫作五欲。很多人喜歡去 shopping,“血拼”,就是用自己的血汗錢去拼命购物,更多的是去 “瞎拼” (也是英语 shopping 的相近讀音),閉著眼睛甚麼都要。為什麼會血拼跟瞎拼呢? 那是因為我们的心被那些商品吸引了、誘惑了。那些對名牌有興趣的人,一進到名牌店,呼吸就变粗了,心也抓得很緊。其实我們看到喜歡的東西,多会有這种經驗。耳根、鼻根、舌根也一样,都會吸引我們的貪欲,所以叫五欲。

传统的禪修是要訶五欲,但是我們發現现实生活里,让眼睛不看、耳朵不聽是不可能的,所以需要找到方法面對。佛教所講的出離,很多人以為是厭離,是抗拒和逃避,那是误解。我們的五根不可能不接觸五塵,在接觸五塵的時候,我們的心若能保持清明并不受染著,就自在了。這就是我們所謂的定慧一體,也就是默照的作用。但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要面對诸多外境,當五根接觸到五塵時,我们的心其实很难真正保持出離,如果希望自己那颗還沒達到安定清明狀態的心能夠發揮修行的功能,我们就要懂得如何借用五根和五塵之間的互動關係。

之前談到用打坐观呼吸,也就是身根的觸覺,让心安住并保持清明,从而使專注和覺照的作用显现。那么,当我們的眼根接觸到某一個境時,如果能夠保持專注,同時很清楚的知道那個境,我们也能借用它來达到心的安定和清明狀態。 通常,当我們的五根對所接觸到的境产生一種美的感覺,我們就很容易被吸引。专注于这样的外境可以让心有一種凝聚、集中的作用,从而保持清明而又安定的狀態。剛才談到名牌,為什麼很多人會喜歡,因為它是特別設計的,不管是它的形狀、樣式、色彩,都會讓我們覺得好看,所以就容易被吸引了。可是當我們被吸引的時候,如果我們的心是跟慣性染著,和貪念相應,它就變成一種欲。但如果我們专注于它的美,在欣賞的時候,心是安定清明的,我們就能借用自己的興趣,专心去欣赏品味一切引起我们美感的事物,同時让心保持在一種清明的狀態,不會被干擾,不會被染著,于是我們就能借助它们来修定和慧了。

那么這些美的東西是甚麼呢? 從人文的角度來看,通常是比較精緻的文化,比如藝術。我們看到美的藝術會喜歡,會有興趣。我們可以借用美的境,把心放在那個境上。但如果我們的心一落到那个境上就動搖了,妄念一起,默的作用也就不在了。如果我們通過禪修的方法,已經能夠让心基本保持在安定和清明的狀態,那我們在接觸到這些美的外境時,就比较不容易被干擾,而且清楚這個境能幫助我們达到專注,所以就能借用它來修行。

我們發現对真正有禪修體驗的人,因為心非常的細,非常的敏銳,他们能从接觸到的每一個境里都发现美。很多在藝術上有造詣的人,可以看到许多人通常看不到的美。但一般藝術家看到美的事物,心就會被吸引染著,于是他們用學到的技巧和方法,通過藝術創造将其呈現出來,但往往在那個過程中容易产生執著,在專注的同時,可能會住在那個境上面。中國佛教的禪法是要帮助我們在这个境上达到不离不住的平衡狀態。

我們發現,在止靜中的用功和回到生活中的用功中间,如果能夠借用藝術欣賞或是創作來幫助修练心的清明和安定,我們就又多了一個修禅的机缘和境。其实,当科学、艺术及生活中的一切文化形式不斷的從心靈、精神境界提升到较高層次的時候被称为哲學,达到最高層次的時候就是智慧了。如果我們懂得善用一些文化形式来帮助自己在现实生活中保持專注、清明的狀態,對我們整體的修行就會有帮助。比如有人對讀書比較有興趣,讀書的時候能夠讓心專注、安定下來。也有一些科學家,在從事科學研究時,也能达到某種程度的安定、清明。藝術家在創作的時候,常常也同樣有這樣的情況。我們在欣賞藝術作品的時候,或是在從事某些工作时,心如果能夠保持專注而不被贪欲染著,就有机会达到本然的安定和清明。所以生活中有很多方法都可以幫助我們。(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