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們還沒有這樣的功夫,可以通过練習达到。比如說专注地品茶、聞香,当我們的根在接觸這個塵的時候,那個觸的過程是當下的,所以在品茶的時候,只有專注在这个境上,我们意識裡的一些經驗才能夠幫助我们去品到那個味道和香气。如果我们的心很细,我们会发现茶的味道和香气不會始终是一種狀態,当它經過舌根,你都能夠觸覺到它的變化,因為你的心很專注、敏銳,所以你就能夠品到那個变化的過程,就能體會无常。所以,在品的時候,專注、覺照、清明,同時不停住在那個境上。當下一次你觸到相同的境時,這個記憶能幫助你更深一層的去體會,體會過後,你又當下把它放下,于是我們品的時候,可以清楚的覺照,保持心不被干擾,不被外境染著,而這个过程里,就充分体现了禪的方法和智慧。

我們是借用五根來幫助我們的心达到專注覺照,在專注覺照的同時,保持不被外境染著。如果只是停留在 “意“的那個層次,心就會抓住那個點,这就是為什麼很多藝術家会執著于他所體會到的那個境,甚至有些禪修的人也會這樣,想要抓住那個境,而一回到現實生活,马上就迷惑了。所以当我們抽離了五欲來禪修,進去了以後,还要能够回到現實生活接受五根接觸到五塵的挑战。

禪的智慧就是生活的智慧,也就是說你在禪修用功不是只停留在禪修的那個狀態,而是要能夠回到現實生活。現實生活所接觸到的境,有一些也能夠讓我們的心專注,尤其是那些比較精緻的,屬於美的、藝術的境,對不少人会很有吸引力,如果能夠借用它,同時不被它染著,那我們就能夠在生活的各個層面都保持身心安定和清明的狀態。把禪的方法用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的心不管在甚麼場合、甚麼狀態、甚麼時間、甚麼空間、顯現的是甚麼外境,都保持這種清明、安定的狀態,也就是說心的本然性的默照功能無時無處不在整体運作。

我們發現,中國禪出現了以後,中國的文化裡面比較精緻的藝術幾乎都跟禪結合。修禅者要在日常生活中有更好的發揮,可以借助专注于自己擅长并喜欢的藝術来幫助自己保持身心的安定、清明狀態,這時候藝術的方法就成為一個禅修的輔助方法。有些人可能還沒有直接介入禪修,可是他們在藝術的創作過程中發現,創作很容易讓他們投入和專注,一些文學家或藝術家發現自己創作時的专注狀態,應用到禪修的方法面,也能發揮让心清明安定的作用。所以,很多藝術家、科學家一接觸到佛法或是禪修,会比較容易進入,因為他們在生活中擅長的領域裡已經有那個能夠幫助他們專注的技巧,禪修会加強他們的覺照,讓他們能夠保持不受境的染著。我们可以看一下自己是先练习禪修再借用藝術在日常生活里巩固心的清明和安定,還是已经有藝術的功力了再進入到禪修中來。

另外还有一种情况是我們在禪修方面已經有了體驗,又發現自己有某些藝術創作的才華,可以通過藝術創作的方式来传递自己修行的體驗和方法,让一些还不了解佛法和禪修的人通過对這些作品的欣賞找到相應的感觉。所以,禪可以通過藝術來做為弘揚的通道傳達出去。有些人在禪修的過程裡有比較內在的體驗,然后能夠把这种体验融入到藝術創作里,用藝術作品呈現出來,因為禪的體驗是一種智慧,并沒有一個很具體的形相。当藝術作品能够把这無形的智慧呈現出來,讓別人在欣賞作品的時候多多少少體會到某種禅的意境,如果觉得相应,願意進來,這就达到了双重的益處。

在日常的生活裡,五根一定会接觸到五塵,但五塵不一定都是五欲,五塵可以是我們用功的方便和善巧,它们会呈現在生活各個層面。當我們能夠這樣去體會的話,這個禪修就比較完整,因為它涵蓋了生活的動態和靜態,贯通了專注和覺照,讓心的本然功能可以整體發揮。禅的智慧能帮助我们更细地观察或创作美的事物,同时了解所有美的事物也都自有因缘,无常无我——欣赏它,那是当下,创造它,也是当下。当我們清楚地觉察到这一点时,我们的心面对各种情况就能更加自在,不會轻易被外境干擾染著。

所以,修禪的人如果在意境上明白了,就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借用不同的善巧來保持和巩固心的清明和安定,藝術是其中的一個方法。我們在從事藝術創作或欣賞时,都可以用到禪修的原則,不仅帮助我們专注地欣賞美好的作品,同时也能在这个过程中让我們身心保持安定清明的狀態,把禪和藝術真正貫通結合起來。